定位中…
更多
搜 索
手机版
手机版神选车
“界”字囚徒——赛力斯汽车
汽车品评 2025/10/31 16:46:52 --阅读

 

文 字 | 陈飞翔

 设 计 | 张博君

 

风光不再。

在华为日益拥挤的“造车朋友圈”中,赛力斯虽仍稳坐销冠宝座,但独享资源的时代已然终结。智界、享界、尊界等“兄弟”品牌正强势崛起,不断蚕食着这片曾经由问界独占的市场疆域。

随着尚界、启境等新品牌的持续入场,华为“造车朋友圈”仍在不断扩大,这并非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只是关于华为与合作伙伴资源分配与话语权限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始终暗流涌动。

这些“界”,凭借华为的技术方案与更具弹性的合作条款,从研发资源、渠道倾斜到用户心智,对赛力斯的“老大哥”地位展开了全方位的挑战。

 

 

 

 

曾独享“华为光环”的赛力斯汽车,如今正被快速分散和稀释。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华为正通过多元化合作继续扩大自己的汽车商业版图。华为的确不造车,但其技术品牌的光环,正被系统性地复制并赋能给更多合作伙伴。

与北汽合作的享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与江淮汽车合作的尊界,以及刚刚推出的尚界,每一个新“界”的加入,都是华为对其智选车模式的一次迭代和优化。

这意味着,后来者可能享有比早期合作伙伴赛力斯更为优越的合作条件与资源支持。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华为有可能会内生出更加高效而宽容的合作模式,形成自己的博弈体系。

 

回购商标 参股引望 赛力斯想做什么?

 

赛力斯与华为双方联手打造的问界系列,不仅是余承东力推的智选车模式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更一度成为华为赋能传统车企的标杆案例。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并没有预见赛力斯问界的成功,或者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认为,问界的热销,有很大的原因是时代机遇与华为光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赛力斯掌握了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密钥。

在产业和市场变革的迷雾中,赛力斯勇于示弱,清醒地选择了依附行业巨头的发展路径,以此换取明确的航向与前进动力。赛力斯的本质,是鸿蒙智行模式在汽车领域的“代理人”,值得我们留意的是,赛力斯的成败皆系于此。

 

 

 

 

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收1451.76亿元,净利润59.46亿元,成为了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而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26885辆,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82.84%,成绩也相当斐然。

然而,伴随着问界系列市场声量的持续攀升,赛力斯似乎陷入了某种战略健忘。公司沉浸于销量数据的光环里,却模糊了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命悬一线的历史记忆。其重返市场的初心本应是学会独立行走,如今却在华为的“怀抱”中,不自觉地加深着依赖。

 

 

 

 

2024年7月,赛力斯宣布以2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919项“问界”系列商标及相关专利。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对双方关系走向的广泛猜测。

然而,赛力斯在同年8月的一纸公告给出了明确答案:其全资子公司拟以11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这笔交易于2025年9月完成全部对价支付。

 

 

 

 

从回购商标到参股引望,赛力斯的战略导向愈发清晰:并非寻求独立,而是要与华为建立更为牢固的共生关系。这场看似走向“独立”的运作,实则是为了构建更紧密的绑定。

然而,接连大规模的资金交易也对赛力斯构成了沉重负担。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6.83%,负债总额逼近八百亿。在高压的财务结构上继续负重前行,其风险不言而喻。

赛力斯如今的战略选择充分体现了其当前的两难处境,一边深知依赖华为的风险,一边却又无法摆脱华为提供的即时收益。这种分裂姿态,注定使赛力斯在自主创新与深度依赖之间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

 

并非唯一 竞争何在

 

对于赛力斯而言,其与华为的深度绑定曾是它崛起的基石,但这也导致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路径依赖。

并且赛力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大厂,这也导致了它对于鸿蒙智行的技术依赖远超于有北汽的享界、有奇瑞的智界,甚至是有广汽的启境。

当华为的“光环”和资源被迫分散,赛力斯在产品定义、核心技术自主权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短板便逐渐暴露。它既需要在华为内部应对来自“兄弟品牌”的资源争夺,又要在外部市场中与一群如狼似虎的竞争对手拼杀,这位界字辈的“老大哥”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

 

 

 

 

并且,对于赛力斯和问界来说,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内部的产品同质化。尽管五界宣称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但其核心卖点高度相似:均强调搭载华为鸿蒙座舱、ADS智驾系统、800V高压平台等。这导致问界与智界、享界等品牌在30-4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形成了直接竞争。

2025年9月,鸿蒙智行家族交出了一份52916台的零售销量成绩单,这其中问界品牌9月销量占比达到76.8%。

然而,在问界依然占据鸿蒙智行销量主导地位的同时,智界、享界等兄弟品牌也已悉数登场,并开始共同分割市场蛋糕。

继续参考2025年9月的销量成绩,问界品牌销量占鸿蒙智行全系的比例为76.8%,那也意味着其他兄弟品牌合计占据了23.2%的份额。而在2024年的相关数据中,问界的销量占比一度超过85%。

 

 

 

 

在华为与鸿蒙智行的强势赋能下,其他四界的成长速度显而易见,而他们的成长轨迹也正在重构鸿蒙智行内部的权力格局,随着内部博弈的加剧,问界的份额被进一步挤压将是其必须面对的现实。

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危险信号是,在2025年前三个季度销量榜单上,问界是新势力阵营中唯二下跌的品牌,同比下降了8.9%,另一家是最近饱受争议的理想汽车。

在这份榜单上,零跑、小鹏、小米、阿维塔四家,前三季增幅都超过了100%,所以除了内部的重重压力以外,问界外界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小。

 

 

 

 

如今华为的合作车型已然超过15款、完成对所有主流细分市场的卡位时,赛力斯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压缩。

曾经凭借问界独享华为赋能红利的时代一去不返,如今的赛力斯不得不与众多“兄弟品牌”争夺有限的资源,这场华为生态内部的生存游戏,赛力斯已然处于被动。

当“鸿蒙智行”的光环被拿掉,赛力斯品牌本身便显得光芒黯淡。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其长期依赖华为技术赋能所导致的“技术空心化”困境,使其独立行走的能力备受质疑。

以近期的难兄难弟“理想”为例,2022年-2024年理想的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67.8亿、105.86亿和110.71亿,而赛力斯同期分别为31.06亿、44.38亿和70.53亿元。

 

 

 

 

我们固然不能仅凭研发费用来断定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研发效率、人才密度与专利质量同样是关键指标。

但若以这套综合标准来衡量,赛力斯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赛力斯在人均研发产出、电驱与智驾等核心领域的高价值专利占比,以及与华为技术重叠度之高,都让人难以给其“技术实力”打出高分。

真金白银的投入差距,只是其技术困境最直观的缩影。赛力斯始终未能锻造出独当一面的核心技术体系,这使其在产业竞争步入深水区时,陷入了日益被动的局面。

 

尾声

 

赛力斯的故事,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中的一个复杂缩影。它曾精准地踩中了时代变革的节点,凭借与华为的深度绑定,一跃成为市场瞩目的明星。

然而,当时代的潮水开始退去,当合作伙伴的光环从“独家”变为“共享”,赛力斯所面临的,是一场更为残酷的生存压力测试。

斥巨资回购商标、参股华为车BU,这一系列举措看似是为了寻求品牌独立,实则是为了换取一张与华为更深度绑定的“船票”。但这张船票的代价,是日益高企的债务、被不断分流的资源,以及迟迟未能建立的、独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护城河。

离开了华为,赛力斯究竟是谁?

拥有了华为,谁又会是下一个赛力斯?

依附强者或能快速启航,但唯有锻造出属于自己的引擎,才能穿越周期,驶向真正的深海。

上面两个问题,时间终将给出答案,但所有答案的背后,都明码标价,但愿赛力斯,能够付得起这个代价。

评论--
汽车品评汽车品评

影响,有影响力的你。

TA的作品
查看全部
--
--
--
分享至
全部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