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更多
搜 索
手机版
手机版神选车
张兴海 2025 智联大会发声:问界以安全筑豪华根基
原创 智电汽车 2025/10/17 19:29:24 --阅读

文/万燕波

2025年10月的北京,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聚光灯下,行业讨论的焦点仍集中在“自动驾驶等级突破”“智能座舱算力竞赛”上。当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抛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时,这句话没有华丽的技术术语铺垫,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湍急的行业溪流——在智能化快速迭代的当下,它直指一个被部分企业忽视的核心:用户对汽车的终极需求,始终绕不开“安全”二字。

一、赛力斯的底层逻辑

在智能汽车时代谈安全,不能再停留在“车身用了多少高强度钢”的传统维度。张兴海提到的“非安全不智能、非安全不电动、非安全不豪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赛力斯构建安全体系的底层逻辑——这一点,从其“场景定义安全”的理念里能看得更清楚。

传统汽车的安全设计,多是基于标准化测试场景,比如碰撞测试中的固定角度、固定速度。但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远比测试复杂:早高峰的拥堵加塞、暴雨天的视线受阻、老人孩子误触车机功能、长途驾驶中的注意力分散……赛力斯的解法是,基于190+项真实用车场景需求,拆解出340+项安全功能,最终形成“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智能安全技术体系。

这种思路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把安全从“事后防护”推向了“事前预判”和“全周期守护”。比如“生命保护”体系,不只是碰撞后的气囊弹出,还包括辅助驾驶系统对潜在碰撞的提前预警与制动——问界车型近38亿公里的辅助驾驶里程中,能避免超200万次可能的碰撞,正是这套体系实效的直接证明。再比如“健康呵护”,不同于部分品牌只宣传“环保材料”,问界系列多次获得“五星健康车”“超低辐射汽车”认证,意味着其在车内空气质量、电磁辐射控制上,做到了可量化的安全标准。

站在消费者角度看,这种“场景化安全”才是真需求。当一家企业愿意花精力去研究“用户在地下车库找车时的安全照明”“孩子在后排误触车窗的锁止机制”,而非只比拼“零百加速快0.1秒”,它对“豪华”的理解,已经比同行多了一层“用户视角”。

二、撑起“安全豪华”的底气

行业里从不缺“安全理念”,缺的是把理念落地的能力——这也是我更愿意相信赛力斯的原因:它的安全主张,有实打实的数据和权威测试成绩撑腰。

张兴海在大会上披露的几组数据,值得细品。首先是辅助驾驶的“实战成果”:问界辅助驾驶里程近38亿公里,避免可能碰撞超200万次,主动服务超20万次。这组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数据”,而是千万用户跑出来的“真实体验”——3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9.5万圈,200万次避撞意味着至少200万次潜在的事故风险被化解,这对用户来说,是比“自动驾驶L3级”更实在的安全感。

更有说服力的是权威机构的测试认证。问界M9成为中保研C-IASI安全测试首个“超4G车型”,这个“超4G”是什么概念?C-IASI的“G”是“优秀”等级,“超4G”意味着在车身结构、乘员保护、行人保护、辅助安全四个核心维度,均远超优秀标准。而问界M8在中国汽研“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测中获得全项最佳,进一步证明赛力斯的安全能力,既覆盖“物理碰撞”,也覆盖“智能交互”。

对B端读者来说,这些成绩背后还有一层深意:赛力斯的安全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化能力”。比如M9的“超4G”成绩,需要车身研发、材料采购、制造工艺、电子控制系统的协同;M8的智能指数全项最佳,需要软件算法、传感器标定、人机交互设计的配合。这种体系化能力,比某一项技术的“炫技”更难复制,也更能保障产品安全的稳定性。

三、安全不是孤立的技术

不少人会问:赛力斯为什么能把安全做到这个程度?答案藏在张兴海提到的“赛力斯产业大脑”里。

智能汽车的安全,从来不是车企“单打独斗”能实现的。比如电池安全需要电芯企业、BMS(电池管理系统)企业的配合;隐私安全需要云计算、数据安全企业的支持;辅助驾驶安全需要高精度地图、传感器企业的协同。赛力斯的“产业大脑”,本质上是构建了一个“安全协同网络”——聚合政府、社会、产业、企业“四侧”资源,融合创新、资金、产业、人才“四链”能力,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为“安全”服务。

举个例子:当赛力斯需要提升电池的热失控防护能力时,通过“产业大脑”可以快速联动电芯供应商、材料企业,共同研发更耐高温的隔膜材料;当需要优化辅助驾驶的雨天识别精度时,能联合传感器企业调整算法,适配不同降雨强度的场景。这种“协同效率”,让赛力斯的安全技术迭代更快,也让安全标准的落地更精准。

从行业视角看,“产业大脑”的模式还解决了一个痛点:传统产业链中,车企和供应商常处于“甲乙方博弈”状态,安全标准的执行容易打折扣。而赛力斯通过“四侧四链”的融合,把“保障安全”变成了产业链的共同目标——这不仅能提升问界产品的安全水平,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产业链协同保障安全”的参考路径。

四、AI时代的“移动智能体”

张兴海在大会上提到,汽车行业正加速从“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作为媒体人,我认为这一判断很准确,但同时也需警惕:AI给汽车带来“智慧”的同时,也给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AI决策失误、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

赛力斯的应对思路,是把“安全”嵌入到“移动智能体”的进化中。张兴海提到要“为用户带来有情感、更智慧、更安全、可信赖的出行体验”,这里的“可信赖”是关键。比如AI辅助驾驶,未来可能会面对更复杂的路况(如突发的行人横穿、道路施工),赛力斯需要做的,是让AI的决策逻辑更“透明”,让用户知道AI为什么会做出刹车、避让的判断,而不是让用户“盲目信任”AI。

再比如“情感化”交互,当汽车能通过语音、表情识别用户的情绪(如疲劳、愤怒),并主动提供安全提醒(如“您已连续驾驶2小时,建议休息”),这其实是把“安全”从“物理层面”延伸到了“心理层面”。这种进化,既符合“移动智能体”的趋势,也守住了“安全是核心”的底线。

当然,AI时代的安全布局,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赛力斯的优势在于,它已经把“安全”当成了企业的核心基因——当其他企业还在纠结“AI功能怎么炫”时,赛力斯已经在思考“AI功能怎么更安全”,这种提前布局,可能会成为它在未来竞争中的关键优势。

写在最后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落幕之后,“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句话,或许会被更多企业提及。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跟风表态”,而在于“落地执行”。

赛力斯和问界的实践,给行业带来了两个重要启示:第一,豪华的定义正在变,从“物质堆砌”转向“用户价值”,而安全是所有用户价值的基础;第二,智能汽车的竞争,最终是“体系能力”的竞争,从理念到技术,从数据到产业链,只有每个环节都围绕“安全”发力,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

评论--
智电汽车智电汽车

第一汽车科技自媒体

TA的作品
查看全部
--
--
--
分享至
全部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