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更多
搜 索
手机版
手机版神选车
微博CEO回应李楠,称:不排除有第三方暗中挑起汽车品牌水军之争
原创 天和Auto 2025/7/14 14:06:07 --阅读

7月14日,一条由两位知名人士互动的动态引起业内关注。

由于近日微博禁言了一批数码和汽车领域的博主账号,进而引起关于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能否点评,点评、批评和恶意抹黑的界限要如何界定的讨论;其中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确实存在车企雇佣网络水军搞恶意营销的情况,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合理的点评或批评是应当允许存在的,可是现在的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几乎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说好没有问题,说不好就有可能被定义为损害商誉或恶意诋毁,于是现在还愿意去点评这些品牌与产品的业内人士越来越少。

究竟没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来看魅族品牌前高管李楠的评论,以及微博CEO(账号为“来去之间”)的互动。

 

李楠认为汽车圈确实存在长期的、恶意抹黑的水军,目标以“米/华”为主;但是其认为封号不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因为只要有利益还有人前赴后继。所以查查到底是谁在给钱比较重要,只不过“别再查完之后发现原来是互相在给钱……”

微博CEO则认为两家的汽车产品不在一个价格段,没有什么竞争;所以不排除农夫山泉和娃哈哈一样,是第三方“撺掇”的。

“撺掇”的意思:

从旁鼓动、怂恿做一件事,往往不是做好事;目的可以理解为挑拨关系,从中渔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现在的汽车圈里有两个品牌热度最高;其中笔者主观上感觉可以放开来讲一讲的是小米汽车,其品牌方曾经讲过遭遇了有组织的网络水军攻击,所以放在这个话题里来讲一讲也很恰当。

在近期的观察里,笔者认为确实有一股力量在持续的攻击小米汽车品牌和产品。

没有任何一款工业产品是完美的,都会有一定的不足;但任何工业产品都会有一定的竞争力;具体到小米SU7/YU7的话,其产品竞争力是不错的设计、人车家智能系统,以及与同级产品相当的性能与操控水平。

这样的汽车产品显然是可以给出好评的,但是将该品牌产品和品牌贬损到一无是处的评论比比皆是;而相关评论的账号普遍没有完整资料,看起来就像是来自机器矩阵的虚假账号,这就是典型的有组织的网络攻击。

 

然而究竟是谁做了这件事呢?

小米品牌方面没有确认,相关部门暂时也没有结论;所以现在的笔者也不能下结论,不过也确实认为其中有猫腻。因为相关的评论中不仅存在贬损小米产品与品牌的情况,还出现鼓吹另一个或多个品牌与产品的情况,这就是赤裸裸的“拉踩;”可是这些被提及的品牌与产品真的敢于如此赤裸裸的、违法的搞营销竞争吗?想来也是不客观的。

毕竟这样太好溯源与追责。

也不至于到现在没有一家车企敢于在遭遇网络水军攻击之后报出“甲方”的企业名称。

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甲方”企业被曝光,原因无非是我们看到的内容和我们认为的结论不相符;相关企业不可能不去验证与追责;反之,无非是存在“第三方的撺掇。”当然也不排除李楠所讲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关部门应当下场了,杀一儆百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在近几年里,就笔者个人的观察结论来看,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品牌遭遇明显有组织的网络水军攻击。

  1. 小米
  2. 蔚来
  3. 长城
  4. 吉利
  5. 长安

以及几乎所有合资汽车品牌。

其中明确表态的有小米、蔚来和长城汽车,李斌和魏建军的态度也非常强硬;李书福则从侧面进行过敲打;长安旗下深蓝品牌高管也表示过类似的观点。至于合资品牌更是为难,以大众汽车为例,面对“是杂牌”的无端指责只能以自嘲的方式回应。

 

然而自主品牌五强里至少有三家长期遭遇竞争企业的“攻讦。”小米和蔚来也是新势力品牌里的头部企业。这样搞下去难免会影响自主品牌的整体进步。大众、丰田、本田、日产、别克、福特等品牌则在遭遇以“理念”为武器的营销竞争,整体局面也是非常被动。

长此以往,中国汽车产业的基础难免要松动,本土市场活力会受到冲击;国产汽车出口也将受阻;甚至连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也将难以推进!所以相关部门应当溯源了,至少找出一到两个“甲方”企业进行公示,以此才能真正让汽车行业“清朗。”

注意重点:

是“甲方”企业而非网络水军!

网络水军的角色不论是自媒体人、博主、KOL/KOC都只是“工具;”可以将其理解为“手中刀,”相关企业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角色是“持刀人。”只处理工具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相关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病灶。”网络水军相互攻击仅为“病症”而已,切除“病灶”才能让汽车行业良性发展。

 

评论--
天和Auto天和Auto

TA的作品
查看全部
--
--
--
分享至
全部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