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平线、卓驭(原大疆车载)、华为、Momenta四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方案公司,共同构成了中国智驾方案的第一阵营。四家公司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整车企业和资本市场广泛看好。
不过,在进入2025年以后,“地大华魔”各自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地平线在建立智驾芯片壁垒之后开始弥补软件算法短板,卓驭通过极致“性价比”初战告捷之后遭遇困境,华为在经受质疑之后扩大朋友圈,而Momenta虽然也增加了不少合作客户,成功超越卓驭,却暴露出三大致命缺陷。
Momenta之所以能起势,必须感谢上汽智己。2020年,上汽智己品牌成立,智己成为Momenta首个整车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用户,时至今日Momenta的官方测试用车仍为智己品牌。
正是因为智驾方案在智己成功量产,给Momenta做了背书,后续带来了大批客户。Momenta CEO曹旭东曾表示:“智己是最懂 Momenta技术价值的合作伙伴,我们愿意将所有创新优先落地在这里。”
不过一个扎心的事实是,Momenta虽然借助智己一炮打响,但智己自身却没能彻底起势。智己汽车在2024年全年累计实现销售65505辆,同比增幅虽然高达 71%,但几万辆的成绩和华为的鸿蒙智行远不能比。今年1-4月份,智己汽车4个月的累计销量仅为10361辆,同比下滑20.31%。
智己的销量不给力,导致Momenta这第一大客户带不来多少营收。至于Momenta拿到的比亚迪腾势、广汽昊铂等十个车企的定点项目,都属于“叫好不叫量”的车型,不能成为爆款的车型,通常难以带来可观的营收。
制约Momenta上限的另外一大隐忧是:没有自研的智驾芯片。华为和地平线之所以保持上升态势,源于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智驾生态,即实现了“智驾芯片+软件算法”的软硬一体。
软硬一体可以带来两大好处,第一是芯片等核心智能硬件不受制于英伟达、高通等外部供应商;第二是开发效率要远高于竞争对手,可实现快速迭代。
其实,Momenta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芯片短板。2023年OPPO旗下哲库解散,其中一大批高管被Momenta招揽;2023年底,Momenta成立了芯片子公司“新芯航途”,据悉是瞄准20-30万元主流车型研发算力80TOPS的中端芯片。不过制造芯片的门槛极高,截止到目前,Momenta的芯片始终没有明确进展。
在“地大华魔”四家企业中,华为和大疆属于把智驾业务板块拆分独立发展,而地平线和Momenta均属于创业公司,均需要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地平线已经于2024年10月24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反观Momenta,2024年6月17日,中国证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Momenta已通过境外上市备案程序,拟于纳斯达克或纽交所上市,发行不超过6335.29万股普通股。不过时至今日,还没有进一步明确的消息。
据悉,Momenta持续在为IPO做努力。5月3日,Momenta与Uber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Uber平台,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首批合作商业化落地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启动,并配备车载安全员。这一举动,貌似也是希望能给资本市场讲出新的故事,为IPO做铺垫。
Momenta确实有L3智能驾驶和L4自动驾驶两大业务板块。但明白人都知道,L4自动驾驶想真正大批量商业化应用,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会大量烧钱,强如特斯拉、百度这样的巨头公司,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实现商业领域的新突破。曹旭东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如果要做到量产L4自动驾驶,每年的研发投入至少是百亿甚至几百亿,其中费用大头将是云端算力。
2025年对Momenta来说,将是最为关键的一年,决定其是否能跟得上地平线和华为的脚步,继续留在第一阵营。
©神选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51254090
请您登录神选车账号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