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开始实施后,加上AEBS的强制配备,新能源汽车会迎来“涨价潮”吗?
近期有一些汽车爱好者提出了上述问题,对于车辆价格趋势是有一些迷茫的;如果确定会涨价的话,那就不如早一些下手。但是笔者认为不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燃油车都没有价格上涨的可能性,最理想的结果是加速终结价格竞争,商品车价格不再继续下探;因为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不是商品应用了哪些技术,而是供需关系,现在应当没有一家车企的产能可以开到100%,这就是典型的产能过剩;本质是供大于求,所以商品车是没有涨价可能性的,否则会不符合规律。
可是制造成本的提升难道不会影响产品价格吗?
任谁也不能否认AEBS(主动刹车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应用确实会提高车辆制造成本,因其需要配备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完善的电子稳定控制程序;然而主流车基本都有配备上述硬件配置,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不过是软件程序,成本会提升但还会在可控范围内。
影响最大的应当是那些连基础的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程序都没有小、微型电动汽车,以及价格更为低廉的面包车;这些车的价格或有可能出现波动,但也如上所述,涨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否则必定上演“捡芝麻丢西瓜”的剧情。
将于2026年实施的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新国标确实非常严格,可是难道不是应该做到的吗?
其看似严格的要求只是将电池热失控后的“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而已;其次还有“烟气不对成员造成伤害”等要求。锂离子电池一旦起火爆炸则后果将难以收拾,其“威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而商品车最应当具备的就是足够高的安全性能,燃油车可以做到的,电动汽车或插混汽车也应该做到——没有道理因为车辆用了电池和电驱就要消费者降低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
所以做到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是理所应当的,这绝对不是一些车企有必要拿出来“秀”的东西,做到该标准只能说明车辆合格而已。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已大幅下探,核心原材料诸如镍、钴、锰、锂都有成本的大幅缩减;也就是说电池虽然还是高成本总成但已经不再是负担,于是连相关补贴都退出了。可是这种使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在物理特性上还是有缺点,其安全性能还是远不及使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电池的。
为何固态电池还未普及呢?
原因正是因为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车企更喜欢使用这种电池,而非利润空间在初期必然很小甚至会导致整车负利润的固态电池。
于是固态电池久久未能形成市场规模,这就是车企的选择。
由此可见的是车企本身是没有太大研发精神的,一切都要看向市场和利润;可以说企业既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行业进步的绊脚石。所以才需要类似于“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国标不断的更新,而这样的更新并不是为了让车辆涨价,而是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新技术和产品形成市场规模;一旦形成产业和市场规模,产品制造成本则能够有效下降,未来即便是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也不会比现在使用的电池成本高。那么真正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制造商则不会盲目的给商品车调价,反之,会去提高商品车价格的品牌则难以保证产品竞争力,也难免会丢失一部分市场份额,而这个结果和代价是目前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都难以承担的。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最严电池安全令”不会导致新能源汽车涨价,AEBS的强制配备也不会造成车辆价格波动。
同时汽车价格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有所下降,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只有十几款车还有相对大幅度的价格调整;一线品牌的主力车型价格基本稳定;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汽车的价格会趋稳,短期内既不会上涨也不会大幅下调,下一阶段将会是围绕技术的竞争。
©神选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51254090
请您登录神选车账号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