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的中国车市,上演了一场耐人寻味的“攻守战”。当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的欢呼声犹在耳边,最新SUV销量榜单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燃油车在前十名中占据绝对优势,星越L以超2.3万辆的销量登顶,合资品牌更是集体逆袭。那么,这场看似“复古”的销量反扑,究竟是价格战催生的短期反弹,还是市场格局生变的长期信号呢?
燃油车“逆袭”密码:精准刀法刺中市场痛点
翻开4月SUV销量榜单,星越L以2845mm轴距打造越级空间,配合2.0T+8AT黄金动力组合,在终端1.8万元优惠加持下,将“高配平价”策略玩得炉火纯青。
而吉利品牌的另一款车型博越L更上演销量狂飙,从3月第33名跃升至第7名,1.2万元终端优惠让起售价下探至10万元区间,精准命中家庭用户对“实用+实惠”的双重需求。
合资燃油车阵营的反扑更具戏剧性,卡罗拉锐放终端优惠高达3.5万元,入门价跌破10万;RAV4荣放以4.5万元优惠将门槛拉低至12万元级,几乎与自主品牌正面交锋。
这种“降维打击”直接激活了合资品牌的存量价值——当消费者发现曾经20万级的产品如今与国产车同价,品牌溢价与成熟技术的双重诱惑便形成强大吸引力。
新能源遇冷?市场进入“理性回调期”
反观新能源阵营,尽管Model Y、比亚迪宋家族等明星车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销量,但排名集体下滑。
理想L6以1.67万辆守住季军,但环比少卖400辆仍能提升5个位次,暴露出新能源赛道的内卷加剧——当竞品增长乏力时,稳守即意味着进步。
而银河星舰7 EM-i轨迹则极具戏剧性,上市初期月销2万辆的高光后,经历销量腰斩再艰难爬升,印证了混动市场从“技术尝鲜”到“价值务实”的转变,可以看出,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捧新技术概念,转而精打细算衡量每度电、每升油背后的真实成本。
价格战背后的深层博弈:燃油车的“断臂求生”与新能源的“攻守转换”
如今,合资品牌动辄三四万元的降价,实则是燃油车体系的绝地反击。当电动化转型步履维艰,清库存、保份额成为生存法则。但这种“以价换量”如同饮鸩止渴——经销商利润空间压缩、品牌价值稀释的代价,可能加速燃油车生态的崩塌。
新能源阵营则面临新的课题:当补贴退坡、牌照红利消退,如何突破“政策市”依赖?特斯拉的频繁调价、比亚迪的冠军版战略,本质上都在探索新的定价平衡点。而像理想L6这类精准卡位家庭场景的产品,则是希望通过场景化创新开辟差异化战场。
写在最后:
4月销量波动揭示出车市深层规律:没有绝对的燃油车复兴,也没有单向的新能源替代,有的只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真实需求。
三四线城市对燃油车的偏好、首购家庭对性价比的执着、换购群体对品牌的情感认同,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图谱。
对于车企而言,决胜关键已从技术路线的站队,转向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燃油车凭借价格重构焕发第二春,新能源则需跨越“电动焦虑”打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市场竞争进入“贴身肉搏”阶段,唯有真正尊重市场规律、敬畏消费者选择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波动。
©神选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51254090
请您登录神选车账号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