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更多
搜 索
手机版
手机版神选车
车企高负债就等于高风险?那可不一定
原创 Auto欣说 2025/5/7 15:12:20 --阅读

普通人一听说某某企业负债数万亿元,就觉得这个企业可能还不起债务要倒闭了。实际上,还真不一定。企业的运转,并非寻常百姓家简简单单的柴米油盐:过日子需要量入为出,不能挣一分、花两分。企业尤其是车企,属于重资产、高杠杆的制造业,每个车企的负债率,都跟行业特性、经营策略、研发投入、资产状况等高度相关。

汽车行业需要投资建工厂、重金砸研发以及开拓全球渠道布局等,负债和营收往往正相关。全球销量top10的榜单,往往也是全球负债率最高的榜单。放眼全球,包括丰田、大众等全世界一流的企业在内,高负债都是非常普遍的,是汽车行业司空见惯的规律。

2024年,丰田、大众、通用的总负债分别达到2.7万亿元、3.4万亿元、1.5万亿元;而在上一财年的2023年,这一数字也分别达到了2.6万亿元、3.2万亿元、1.48万亿元,三家头部跨国车企的总负债都在同比增长。

脱离实际谈负债,都是耍流氓。总的来说,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负债也越高。

截至2024年末,大众集团营收2.5万亿元,总负债达3.4万亿元,是同期营收的136%;丰田营收2.2万亿元,总负债达2.7万亿元,是同期营收的123%;福特营收1.3万亿元,总负债达1.7万亿元,是同期营收的131%。通用汽车、宝马、奔驰、现代汽车的总负债也在万亿以上。

 

从2024年财报来看,国内外主流车企资产负债率普遍在60%以上,通用汽车是76.55%,大众集团是68.92%,部分车企负债率超80%,比如福特,2024年负债率是84.27%。可见,“6”字头的车企负债率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从国内主流车企来看,2024年,奇瑞负债率为88.64%(截至三季度末),蔚来负债率为87.45%,赛力斯为87.38%,比亚迪为74.64%,吉利、上汽、长城、长安等企业也在60%以上。

最新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国内车企的负债率普遍呈下降态势,比亚迪降至70.7%,近半年负债率下降近七个百分点,今年内负债率很可能下降至“6”字头,相对行业而言较为稳定,符合头部车企的行业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负债包括有息和无息两种。

无息负债,没有利息成本,主要是公司日常运营中产生的经营性负债,比如员工薪酬、没到期的供应商货款、合同负债等。因为没有利息,所以这一类负债往往代表了车企运营的健康指数更高。

有息负债,则是公司向外界借款和资本市场发行的债券,这类负债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偿还压力过大,就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危机。所以,有息负债往往更能反映车企的真实债务压力。

你可能想不到,全球头部车企恰恰是有息负债更高。丰田有息负债约1.87万亿元,在总负债占比达68%;大众集团有息负债约1万亿元,在总负债占比32%;福特有息负债约1.1万亿元,在总负债占比66%。通用汽车、奔驰、宝马、斯特兰蒂斯、本田、现代汽车的有息负债也达到数千亿的规模。

反观国内车企,有息负债相较国外车企,负债压力小得多。吉利控股有息负债为860亿元,在总负债占比17%;奇瑞有息负债为211亿元,在总负债占比12%(截至三季度末);长城汽车有息负债为168亿元,在总负债占比12%;比亚迪有息负债约286亿元,在总负债占比仅为5%,在国内外主流车企中处于最低水平之一。换句话说,国内车企无息负债的比重更大,均在企业运营的正常阈值内,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车企近年来都普遍重视研发投入,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所以有一定的负债率实属正常,能跑赢行业大盘的都是较为健康的经营状况。并且,中国车企依赖供应链融资,比如比亚迪应付账款占负债43%(2527亿元),合同负债占8%(461亿元),有效降低了财务成本。相比之下,海外巨头的供应链议价空间有限,导致更多依赖有利息的债务。

说到这里,您肯定又要质疑:中国车企是不是靠拖欠供应商账款、赖账而活着呢?

衡量一家企业的应付账款规模是否合理,主要看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若该指标越低,说明该企业相对于其营收规模,未到期支付的供应商货款比例越低,企业运营状况越好。

数据显示,蔚来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2%,长安为49%,长城汽车为39%,上汽集团为38%,比亚迪为31%。

付款周期,则是天数越少越好。截至2024年末,比亚迪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是127天,奇瑞为143天(截至三季度末),长城汽车是163天,蔚来是195天,长安则超200天。

由此可见,企业的负债,只是企业健康度的一个维度,不能以偏概全。说到底,企业要有健康向上的活力,跟业绩也是成正比的。对于车企来说,汽车是否畅销,能否及时回笼资金,保证充足的现金流,可以摊薄负债成本,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以比亚迪为例,2024年,比亚迪投入1884亿元扩建工厂,同期全球销量达到427万辆,负债的增长与业绩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举个反例,比如中国某合资企业的燃油车工厂,产能闲置、待价而沽,几度想出手、几轮降价都卖不掉。一边是燃油车滞销,一边是工厂产能闲置,双重的压力之下,必然给企业负债埋下隐患。

评论--
Auto欣说Auto欣说

TA的作品
查看全部
--
--
--
分享至
全部评论--
加载中…